一周的课时是固定的,教材的容量也是固定的,如果能在每一课时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,这堂课的教学无疑就是高效的。
这一周六课时,我仅完成了一节半的教学内容(一节的绘图工具认识、五六等分直线段和圆,加上四心画椭圆),这样的教学容量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评判都和“高效”搭不上边,充其量也就算是略微有效。五十二名名学生中,有一名是确定什么也不会,其他大部分都能独立完成习题集上的内容,小部分椭圆绘制有些小困难(这些情况有检查结果来证明)。
这一块内容我都教了七八回、十几年了,在我的原来认知中这两节内容至多也就半小时,连看书带模仿加练习巩固,但每周的教学之中,都没有低于四课时能完成的,要想稍微提高一下掌握率,至少再加上两课时,而且近几年明显的感觉是——课时的需要量在逐年增多,这也与新生入学的平均成绩逐年下降不无关系。不要奢望靠课前课后找时间来巩固,如果我的学生有这一个良好的习惯,也不至于中考考那么点分数了,所以还得靠课堂上来解决问题。
但这样做难免会带来一个矛盾——达成课程标准要求和掌握实际内容之间的矛盾。
以“高效课堂”的理念来指导教学,是肯定能在一学年之内完成整本《机械制图》的教学,但这些完成之中,有多少是有效的、有多少是无效的呢?而且对于如今数学基础如此薄弱的中专学生群体,一开始就“高速且有效”,很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搭不上车,从此就远远的吊在车后面了,再也没有丁点上车的可能了。
以“有效课堂”理念指导教学,一学年下来肯定是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大部分内容,完整的教材肯定是讲不完的,吊车尾的学生也肯定有的,但比上一种情况会好一些,一是不会一开始就甩掉了一部分;二是掉队的频次会比较低。
导致“高效”和“有效”没有很好融合,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少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两个重要环节。
好解决吗?难,真难!这个习惯学生们丢了好些年了。怎么去捡起来呢?目前我晚上利用晚自习抓住一部分带动一部分,课上用好“小先生”带出一部分。尽可能在高效和有效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平衡点吧。
写于2022年9月30日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364884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wt6.com/148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