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蜀时期的第一声律动,到现今的琴音袅袅……作为“千年琴都”的成都弦歌不辍,承载了太多音乐的故事。今天,神鸟知讯×成都市地志办联合推出的“成都往事”系列报道,带你去成都,遇见这把号称“唐琴第一”的乐器——古琴。

古琴,亦称瑶琴、玉琴、七弦琴,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乐器之一,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。琴乐是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乐曲演奏形式。据考证,中国的琴乐演奏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琴乐从一门音乐艺术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它与棋、书、画并称,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。
关于古琴,最脍炙人口的故事当属“高山流水觅知音”。这一故事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《列子》一书,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”这个知音故事让古代文人有感而发,便有了《高山》《流水》的琴曲。清代咸丰年间,青城山道士张孔山在加工整理《流水》时,有感于巴山蜀水的奇险幽美,将《流水》从写意的抒情转变成对自然界力量之美的崇敬,激浪奔雷之声,直撞胸臆。至此,蜀派古琴就以“激浪奔雷”的特色闻名于世。
据传,最早的斫琴者、古琴创始人是神农氏。自神农创制瑶琴以后,瑶琴的形制、制作方法、音乐性能曾发生过多次变化。其中,由唐代成都雷氏家族改良、制作的“雷公琴”影响尤为深远,是唐代以后中国瑶琴的标志性、代表性作品,也是中国音乐史上声名显赫的国之重器。今日存世的、为时人所见的瑶琴,绝大多数都是雷公琴。

唐代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高峰,也是古琴制作、创新的重要时期。李白、白居易、元稹等大诗人都曾为古琴、琴曲、琴人作诗,例如李白的这首《听蜀僧濬弹琴》 :
蜀僧抱绿绮,西下峨眉峰。
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。
客心洗流水,馀响入霜钟。
不觉碧山暮,秋云暗几重。
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制琴名师有雷绍、张越、郭高、沈镣等四家。但张、郭、沈三人的作品流传未广,都没能保存至今。唯独成都雷氏古琴独步天下,流传最久,“雷公琴”名噪一时,传承久远。后世谚语有云:“唐琴第一推雷公,蜀中九雷独称雄。”足见成都雷氏制琴的持续影响。
雷氏造琴相继三代人,计有雷绍、雷霄、雷震、雷威、雷俨、雷文、雷珏、雷会、雷迅等九人。其中雷威是最著名的制琴师,传说每当大风雪降临,他就酣饮浊酒,穿上蓑衣,戴上斗笠,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,听树木的声音。如果其声连绵悠扬,就选作斫琴之材。

古琴艺术在四川历史悠久,至少有两千年历史。史载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临邛(今四川邛崃)富豪卓王孙府上,用古琴弹奏了一曲《凤求凰》,赢得了卓文君的芳心,两人私奔,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。
如今青羊宫最深处的唐王殿,原是“相如琴台”。其得名,就是因为当年司马相如的家就在现在的通惠门,离青羊宫不远,所以后人附会说这里是当年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。
因为有司马相如的“神秘加成”,于是,琴家在此处弹琴,声音似有魔力,格外的洪亮清越。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,就曾慕名前来,写下“闻有雍容地,千年无四邻”的诗句。一百年后,羁旅四川的杜甫造访琴台,并与卢照邻一样,写了怀古诗《琴台》,以纪念这一古迹。
在成都, 有实物可稽的古琴遗址为数不少。除了青羊宫的相如琴台,还有武侯祠内纪念诸葛亮的“琴亭”、“抚琴台”等等,足以证明古琴的悠久历史。由此可见,古琴很早就成了成都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。
古琴文化在成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,它与成都人一贯优雅从容的气质、闲适悠然的生活态度相契合,也难怪现在的成都人如此喜欢古琴了!
部分内容引用成都市地志办官方网站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364884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wt6.com/132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