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读鲁迅《野草》有些沉重,看张炜儿童小说《寻找鱼王》。
物以稀为贵,山区缺鱼,鱼自然成了金贵东西。最擅长捕鱼的人,被称为“鱼王”,受人尊重,连至高无上的老族长也待若上宾。“我”——一个小男孩,受父亲影响,立志要捉到最大的鱼,历尽艰辛寻找“鱼王”学艺,完成父亲未了的心愿。最终,不但学到了技艺,也领悟了做人。这显然是关于成长和寻梦的故事。
故事的另一条线是两代“鱼王”之间的恩怨情仇。两位“鱼王”,各有所长,一个擅长水中捕鱼,为“水手”,一个擅长在旱地捕鱼,为“旱手”。二人均以捕到大鱼进献给老族长为荣。“水手”嫉妒“旱手”,设计将其害死于水中,自己也背负罪恶,终日惶惶,死于非命。
老爷爷——“旱手”鱼王的儿子告诉“我”,兼有“水手”、“旱手”之长,方可成为真正的“鱼王”。“我”得老爷爷之教,又得老婆婆——“水手”鱼王女儿之传,按照一般的剧本,“我”自是未来的“鱼王”。然而,剧情在结尾出现了反转:老婆婆告诉“我”,真正的“鱼王”其实不是人,而是一条大鱼!它守护的崖下大湖,称为“水根”,有了大湖,才能润泽山林,养一方人,而老婆婆栖身水边,为的是保护大鱼。
这个结尾,意味深长,仿佛是在提醒人们:人虽然号称万物之灵,亦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,对于大自然须存敬畏,不可妄自尊大,否则可能带来灭顶之灾。
作者写两位“鱼王”各有长短,是在提醒人类自身的不完美?二人的不幸遭遇,是要揭示人性固有的虚荣、贪婪和嫉妒的弱点?水手、旱(土)手;老爷爷居于山,老婆婆居于水;山水相依,阴阳调和,乃是大道……如此说来,这部小说寓意深刻,不仅仅是少儿所宜了。
喜欢张炜的作品,并非因为他是烟台师院中文系师兄,而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散发着理想主义的光辉。他的书,基本都买了,虽然多数没读,但只要放在案头,对我就是一种安慰、鼓励和提醒。其他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之于我,都有这层意义。书,不是摆设。买了书不读和根本不买书不是一回事儿。
2022年3月19日,封校第3天
创业项目群,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,添加 微信:364884 备注:小项目!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wt6.com/13026.html